本报讯(记者 胡益虎 黎铁桥)“试用期有没有社保?”“公司禁止办公室恋情合不合法?”昨日,本报联合市律师协会、市和谐劳动关系公益服务中心开展公益大讲堂首讲,向近千名赶到现场的市民、外来务工人员、大学生揭露劳动就业陷阱,讲授遭遇劳动侵权行为的攻略。劳动公益维权律师将开展法律援助活动,重点为陷入经济贫困的农民工提供义务帮助,读者可拨打本报热线96333或85130664咨询和申请援助。
无合同不是无权益
“目前是劳资纠纷的频发期。”长沙市和谐劳动关系公益服务中心理事长刘岳律师以《劳动者维权的困境与出路》为题授课。他认为,在长沙劳动者法律援助案件中,农民工为主的低收入群体遇到的主要问题是无合同就业,部分用人单位为了偷逃社保费用、方便随时踢走员工,不和员工签合同。由此引发不少拖欠工资和工伤保险的纠纷。
今年3月,30岁的李萍(化名)应聘到长沙市芙蓉区某服装店从事导购工作,一直工作至10月20日。因李萍向老板索要7月、8月门店装修期间拖欠的2000多元工资,老板便通知她不用来了。由于没有签劳动合同,她基本的社保也没有。11月28日,法律援助律师帮她向芙蓉区劳动仲裁会申请仲裁,出示了工作牌工资条等证据,仲裁委根据《劳动合同法》的规定,裁决该服装店支付李萍工作期间双倍工资和相应经济补偿。
上一篇:斩断“大学生冒充民工”后的利益链
下一篇:年终五种辞职方式老板最难接受